一个人带坏一群人</p>
——青少年团伙犯罪</p>
2014年3月的一天早上8点,海南省东方市某镇的一家手机店的员工前来上班时,被店内的情景惊呆了。手机店内一片狼藉,而且还少了多部手机以及现金等值钱的东西。很显然,手机店遭遇了盗窃,工作人员立刻拨打了报警电话。</p>
就在警方进行案件侦查的时候,该镇再次发生了手机专卖店盗窃事件,而且作案时间和作案手段十分相似,很可能是同一人或同一伙人所为。当地警方立刻重视起来,还专门调来刑事侦查大队的精干力量进行侦破。</p>
专案组的警察通过走访受害者和周边的商户以及调取案发现场和周边的监控视频,找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线索。这些盗窃案不是一个人所为,而是一伙人干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犯罪团伙作案。不过让警方意外的是这伙犯罪分子居然大部分是未成年人,最小的只有13岁。</p>
根据监控视频,警方看到了整个作案过程。在第一家手机专卖店被盗窃的那天凌晨,有4个少年鬼鬼祟祟地出现在了这家手机专卖店门口。他们分工十分明确,一个人站在附近警惕地看着四周,另外两个人则负责撬门。这些少年的撬门手法十分老练,没用多长时间就将卷闸门给撬开了。随后,3个人溜进了手机店内,拿走了14部手机、3000多元现金以及其他值钱的东西。最后,4个少年就离开了,迅速地消失在了监控视频范围之外。</p>
警方通过调查发现,这伙犯罪嫌疑人经常在市区内的网吧、家庭旅馆和东方中学门口出现,于是警方就派人到这些地方蹲点调查。通过两天的侦查,警方发现这个盗窃团伙的成员一共有7个人,其中邢某和杜某是这个盗窃团伙的头目,其他成员都是在这两人的安排下进行盗窃活动。</p>
由于案件已经调查清楚了,警方决定开始行动。但考虑到犯罪嫌疑人大都是未成年人,警方首先采取了劝说其主动投案的方式,到犯罪嫌疑人的家里进行走访和说服。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符某被说动了,并在父母的陪同下主动到警察局自首。符某为了配合警方工作,就主动通过短信约头目邢某在一家网吧见面。</p>
邢某在被警方抓获后,很快就主动交代了整个犯罪过程。邢某告诉警方,他经常通过QQ联系其他犯罪嫌疑人。于是警方就利用QQ聊天套取了不少线索,并在家庭旅馆门口抓住了另外两名犯罪嫌疑人王某和吉某,他们二人当时正准备去**。很快,严某和孙某也被警方在一家宾馆内抓获。这样只剩下了一名犯罪嫌疑人杜某,也是这个盗窃团伙的头目之一,他与被抓获的邢某是这个盗窃团伙中年龄最大的,都已经成年。剩下的犯罪嫌疑人都只是十三四岁的少年,不过有的人已经辍学了,只有3名犯罪嫌疑人还是在校学生。</p>
犯罪嫌疑人邢某从初中起就辍学了,由于不服从管教,基本上不和家里联系。邢某每天都在网吧和旅馆打发时间。邢某有5个女朋友,他每天的生活除了上网和**外,就是吃饭喝酒。其他几名犯罪嫌疑人也是如此,经常在网吧附近游荡,认识了不少不良的社会青年。</p>
吃喝玩乐的开销很大,这些人又没有收入来源,就常常聚集在一起商量着怎么才能赚大钱。于是,这伙人就有了盗窃手机店的念头。为了能顺利得手,这伙人常常四五个一起作案,而且都选择在凌晨。他们将盗窃来的手机卖到回收手机的小贩那里,然后将卖得的钱进行分赃。</p>
根据警方的调查,这7名盗窃犯的父母都长期在外工作,不在孩子身边。作为这个犯罪团伙其中的一个成年人,邢某从小生活在农村,父母也都在家务农,在他辍学后就来到城里打工,并和叔叔住在一起。杜某从小生活在农村,由于是小儿子,被父母过度溺爱,从而养成了叛逆的性格。严某的父母都是铁路职工,长期在外省工作,严某便只能和奶奶、二叔一起生活。孙某的父亲在外打工,他与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一起生活。王某是家庭情况最为特殊的一个,他的父亲因为抢劫罪被判了10年有期徒刑,母亲常年在外打工,他从初中起便辍学了,到处混日子。符某和吉某的父亲都是长途司机,常年在外开货车,当他们得知儿子犯法时,还在外地因为工作无法赶回。</p>
最终,已经成年的邢某和杜某被刑事拘留了。其他的人由于还未满16周岁,所以只能在拘留几天后被父母领回家。</p>
青少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很容易误入歧途。现如今,青少年犯罪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青少年团伙犯罪更为猖獗。青少年团伙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犯罪动机简单,往往一哄而起,很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犯罪活动比较公开化。集结成一个团体的青少年会更加猖狂,颇有倚仗人多势众的架势;团体较为松散,而头目常常是一个或几个有犯罪经验的人。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现象在世界上都是较为普遍的,例如下面这个发生在英国的案例。</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萨曼莎是个15岁的少女,她和单身的母亲相依为命,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萨曼莎是个很可爱的女孩,在学习时也很用功。但当萨曼莎认识了一个名叫麦克雷恩的男孩后,她就彻底改变了。萨曼莎成了麦克雷恩的女朋友,还加入了麦克雷恩所在的团伙。</p>
麦克雷恩在过了新鲜劲后,就不再在乎萨曼莎了,经常打骂萨曼莎,这让萨曼莎很伤心。这个时候,萨曼莎的身边出现了一个名叫萨基勒斯的男孩,他对萨曼莎展开了热烈的追求。萨曼莎渐渐被萨基勒斯打动,就与萨基勒斯在一起了。</p>
当麦克雷恩发现萨曼莎有了新情人后十分生气,当即提出要和萨曼莎分手,并将萨曼莎踢出了团伙。这让萨曼莎十分痛苦,她开始觉得自己离不开麦克雷恩和他的团伙,于是就央求麦克雷恩原谅自己。麦克雷恩提出了一个条件,他让萨曼莎将萨基勒斯诱骗到约定地点,让他出口气。萨曼莎同意了。</p>
一天,萨曼莎向萨基勒斯提出了要带他去见家人的要求。萨基勒斯十分高兴,他对萨曼莎说,他很爱她,想要和她成家生孩子。路上,萨曼莎还发了几次短信,她告诉萨基勒斯自己是在和表兄商量碰面的地点。</p>
萨曼莎将萨基勒斯带到了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区,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了几个十几岁的少年。这些人不由分说就将萨基勒斯打翻在地,然后用手中的棍棒不停地击打萨基勒斯。最后,一个头上绑着橘黄色布条的少年掏出了一把刀子,并向萨基勒斯的身上刺去。萨基勒斯一共被刺了6刀,其中最后一刀最为严重,刀子一直从胸口划到了肝脏,还在肝脏处搅了几下。</p>
最终,萨基勒斯死了。用刀杀死萨基勒斯的人是麦克雷恩,他同时还是一个团伙的老大之一。这个青少年团伙是伦敦城南部恶名远扬的帮派,而且橘黄色是他们的帮色。</p>
青少年为什么容易拉帮结派并进行犯罪活动呢?这与青少年特有的心理需求是分不开的。团伙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因为一旦加入某个团伙,就意味着自己能得到友谊、归属感和保护。如果一个青少年无法从家庭中获得这些心理满足,那么就很容易加入一个团伙,从而获得安全感。例如上述案例中的萨曼莎,她完全可以脱离麦克雷恩和他的团伙,但她却觉得自己离不开。在团伙之中,青少年还可以摆脱心理困扰,例如来自学业上的压力,或是从家庭、学校产生的自卑感和挫败感。</p>
此外,责任分散的心理也促成了青少年团伙犯罪。责任分散的心理是由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提出的。当时美国因为一起发生在克尤公园的杀人案而闹得沸沸扬扬。这是一起由许多住户目睹的杀人案,但让人们愤怒和意外的是,这些住户都没有选择帮助受害者和报警,不然悲剧也不会发生。人们纷纷谴责这些住户的冷漠和见死不救。但心理学家却提出了新的解释,并将这种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即如果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那么责任感就会很强;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个体的责任感就会被削弱,甚至会出现不作为的现象。</p>
责任分散效应同样适用于团伙犯罪。在作案过程中,如果是团伙进行犯罪,那么团伙成员就会有安全感和作案勇气,因为犯罪的责任不是一个人在承担。相反,如果是单独犯罪,那么就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罪责感。也就是说,在团体犯罪中,成员会因为人多势众而变得胆大妄为。</p>
</p>